大众网记者 王艳彩 时畅 临沂报道
11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山东省委宣传部、学习时报社联合举办的红色文化论坛在临沂开幕。此次论坛,“沂蒙精神”成为高频话题。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介绍了沂蒙精神的演进及其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沂蒙精神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造出自身的新的形态、新的气象。它是向未来敞开着的一个开放过程。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时代精神的变迁和实践基础的重构,为沂蒙精神的拓展和深化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内涵。同时也必须承认,沂蒙精神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它在不断的“损益”中又内在地蕴含着一以贯之的永恒价值和不变的追求。沂蒙精神演进的谱系:革命战争年代(牺牲奉献、家国情怀)→和平建设时期(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改革开放时期(坚韧不拔、开拓进取)→新时代(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法制新闻网
沂蒙精神参与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它本身就是“两创”的积极成果和典型形态。文化是“活”的、现在进行时的、不断生成着的,是主体的存在方式本身及其能动建构过程;而不是“死”的、过去完成时的、封闭的、对象化了的客体规定。沂蒙精神作为传统文化同当代实践积极互动过程的精神表达,同样也不例外。
沂蒙精神的形成决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其来有自、源远流长,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沂蒙山地处齐鲁大地,基于沂蒙这片热土孕育而成的沂蒙精神也必然秉承齐鲁文化根脉、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齐鲁文化各有侧重,齐文化重开放进取,先秦的稷下学宫汇聚当时各国思想家于齐,可谓是百家汇萃之地、商榷争鸣之胜场,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千古咏叹。这一空前绝后的盛况及其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无疑是齐文化的特有品性和取向的深层折射和反映。鲁文化则更重道德敦化,它体现为一种反身性的姿态,致力于成就人的道德人格,然后由“内圣”而“外王”,从而形成“德治仁政”之治理格局。它追求的是“君子”的“慎独”境界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拯救情结。
在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需要弘扬鲁文化的道德优先、以义制利的优秀因子,培养儒商精神,一方面也需要继承齐文化固有的正视利益、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一方面需要弘扬鲁文化的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充分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一方面也需要继承齐文化的开放精神,在与他者的对话中,实现文明互鉴。因此,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鲁文化还是齐文化,都有利于人的生存方式的优化和重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沂蒙精神将实现自我扬弃、自我更新、自我重构,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